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摘要197)      PDF (503KB)(766)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 方法 在28 m 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 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 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33 (6): 776-7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2
3种蚊虫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诱集效果的研究
邓惠, 刘礼平, 许齐爱, 廉战民,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76)      PDF (532KB)(892)   
目的 通过模拟试验测试3种蚊虫引诱剂(诱思达引诱剂A、B、C)、不同流量CO 2及其组合诱集白纹伊蚊的效果,筛选出最优的组合,为化学信息素监测仪在媒介伊蚊监测现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进行诱集试验,在模拟室投放200只白纹伊蚊,分别进行3种蚊虫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组合对媒介伊蚊的诱集试验,24 h后观察结果。采用 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 结果 CO 2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50.42%、64.67%和74.33%,引诱剂A、B、C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66.40%、70.30%和53.00%。引诱剂A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66.67%、67.33%和79.67%,引诱剂B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70.67%、78.67%和82.33%。 结论 在模拟试验中,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组合蚊虫引诱剂与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引诱剂或者CO 2。该监测方法可用于媒介伊蚊的现场监测与防治。
2021, 32 (5): 637-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6
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种间竞争实验研究
陈宗晶, 秦冰, 白安颖, 吴军, 邓惠, 段金花, 刘礼平, 芦瑞鹏, 阴伟雄, 林立丰
摘要326)      PDF (458KB)(703)   
目的 研究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的种间竞争,评估埃及伊蚊的扩散能力。 方法 2017年3-8月,将捕自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2龄幼虫各100条在养蚊室混合人工饲养,羽化18 d后,用电动吸蚊器吸取成蚊进行分类,计数,并收集所有蚊卵,放入水中进行下一世代混养,共进行6个世代的混合饲养,通过数量的多少比较不同蚊种的竞争能力。 结果 每批蚊虫首先羽化的蚊种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羽化要晚3 d以上。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数量在每个世代均多于本镇的白纹伊蚊平均数量和梅州市的白纹伊蚊数量;有5个世代比茂名市的白纹伊蚊多,1个世代少;有4个世代比雷州市企水镇、韶关和深圳市白纹伊蚊数量多,2个世代少;有2个世代比湛江市的白纹伊蚊多,4个世代少;有1个世代比广州市的白纹伊蚊多,5个世代少。 结论 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对广东省梅州、茂名、韶关和深圳市等地的白纹伊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0, 31 (4): 486-4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23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市政管网沙井口的蚊虫孳生现况调查
段金花, 陈宗晶, 周静雅, 黄亮宇, 吴军, 蔡松武, 张绍华, 邓惠, 林立丰, 刘礼平
摘要343)      PDF (493KB)(697)   
目的 了解深圳市各种市政管网沙井口的蚊虫孳生现状,为城镇蚊媒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深圳市新城区、老城区和城中村有代表性街道的市政管网各种沙井口的积水情况、蚊虫孳生率与密度,以500 ml孑孓勺捕捞幼虫计算密度(条/勺)。 结果 2017年11月共调查各种市政管网沙井口508个,蚊虫孳生的平均阳性率为4.7%,其中伊蚊的孳生阳性率为3.3%;防蚊贴(四防设施,包括防蚊闸、防蚊纱网等)的安装率为27.4%,维护完整率为76.3%。阳性沙井口中未安装防蚊贴(四防设施)的占83.3%,阳性沙井的幼虫最高密度为43条/勺,最低密度为1条/勺。供水沙井、沉沙井和市政排污井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9%、5.7%和5.5%。沉沙井、市政排污井和市政排雨水井的调查数构成比及阳性构成比较大,此3类沙井口占总调查数的84.8%,占阳性沙井数的87.5%。燃气、通讯、供电等沙井口均未发现有蚊虫孳生。 结论 四防设施有利于减少下水道蚊虫的孳生;沉沙井、市政排污井和市政排雨水井是城市市政管网中蚊虫重要的孳生环境,防蚊贴(四防设施)能有效减少市政地下管网中蚊虫的孳生。
2020, 31 (2): 199-2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16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
邓惠, 刘礼平, 蔡松武, 段金花, 陈宗晶, 沈秀婷,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88)      PDF (924KB)(909)   
目的 通过统一、规范的监测方法,掌握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伊蚊媒介传染病的预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7-2017年,在广东省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和诱蚊灯法3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 结果 BI法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共调查9 506 102户,BI均值为2.94;MOI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1 428 078个,MOI均值为4.98;诱蚊灯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灯82 019盏,伊蚊平均密度为0.21只/(灯·夜)。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两两比较,BI法在不同环境的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9.158, P<0.01),MOI和诱蚊灯法在不同环境的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42, P=0.174; F=1.973, P=0.081)。3种监测方法结果表明,夏、秋两季的伊蚊密度高于冬、春两季。 结论 广东省全年均有白纹伊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种群密度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监测方法在不同环境中的敏感度不同,应根据监测环境选择。
2019, 30 (1): 60-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3
广东省雷州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现状调查
陈宗晶, 邢烽, 张丽菊, 邓惠, 周静雅, 黄景意, 蔡松武, 刘礼平,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388)      PDF (510KB)(781)   
目的 掌握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广东省雷州市的分布现状,评估其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风险。 方法 2017年7-8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定位,采用幼虫吸管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对广东省雷州市乌石、企水镇和沿海村落伊蚊的分布进行调查。 结果 乌石镇调查了79处住宅和23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34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17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4个,二者共生点3个;企水镇调查了55处住宅和28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17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4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3个。流沙镇到纪家镇的15个沿海村落308处积水,未发现埃及伊蚊,检出伊蚊均为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多孳生于居民住宅和渔船的储水容器中,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容器和轮胎积水。 结论 埃及伊蚊在雷州市仅分布于乌石和企水镇,并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两镇的靠港大型木制渔船存在埃及伊蚊分布,是埃及伊蚊侵入的可能来源。
2018, 29 (6): 590-5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09
超低容量喷雾防制白纹伊蚊效果研究
刘礼平, 刘旭振, 倪秀锋, 赵晓明, 邓惠, 陈锡炎, 秦冰, 李国强, 吴军, 蔡松武, 林立丰
摘要299)      PDF (352KB)(739)   
目的 通过对韶关市社区和中山公园进行超低容量夜间和白天喷雾试验,为选用科学有效的杀灭白纹伊蚊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6年8月15日至9月20日在韶关市社区和公园利用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分别在夜间和白天进行喷药灭蚊,采用人诱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法对施药前后的伊蚊密度进行监测,评估喷药效果。 结果 韶关市碧桂园别墅区夜间和白天喷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98.19%和76.85%,MOI下降率分别为81.15%和43.86%;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90和14.25,MOI分别为38.48和24.47。韶关市中山公园夜间和白天施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76.47%和77.78%,MOI下降率分别为-58.54%和76.33%;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3.82和44.44,MOI分别为99.09和45.68。 结论 韶关市社区环境中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夜间喷药效果优于白天,可更有效地杀灭蚊虫和保持蚊媒低密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而中山公园超低容量喷雾夜间、白天药效相差不明显;人诱指数评价超低容量空间喷药灭蚊效果优于MOI。
2017, 28 (6): 561-5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11
应用人工模拟绿篱现场筛选绿篱技术使用药物
邓惠, 赵晓明, 陈锡炎, 方娆莹, 吴旭光, 段金花,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84)      PDF (651KB)(882)   

目的 利用绿篱技术人工模拟现场,研究不同杀虫剂的灭蚊效果及滞留效果。方法 应用绿篱技术分别将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大灭)、10%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和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列喜镇)喷淋鸭脚木,移入户外帐篷中,每帐放入雌性白纹伊蚊30只,24 h后放入1只小白鼠和4个诱蚊诱卵器,3 d后收集诱蚊诱卵器,观察并记录蚊虫存活数。结果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保持滞留灭蚊效果达21周以上,10%顺式氯氰菊酯可保持9周;10.4%氯菊-烯丙菊水乳剂无明显的滞留效果,蚊虫周最大存活数分别为4、15、21只,中位存活数分别为1、5、7只。结论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和10%顺式氯氰菊酯在绿篱技术药物喷洒灭蚊中均具有良好的滞留效果,前者滞留效果更佳。

2017, 28 (2): 170-17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9
绿篱技术应用于登革热蚊媒控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刘旭振, 倪秀锋, 吴军, 周伟清, 胡应辉, 段金花, 蔡松武, 林立丰, 邓惠, 赵晓明, 李国强, 陈锡炎, 方娆莹
摘要388)      PDF (408KB)(993)   

目的 应用绿篱技术喷药进行登革热蚊媒防制现场试验,探索对社区进行登革热蚊媒快速和长期有效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方法 于2015年6-9月,选择广东省韶关市碧桂园凤凰城为试验现场,以超低容量喷药法作对照,比较绿篱技术喷药快速和持续杀灭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的效果。结果 绿篱技术喷药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蚊具有快速杀灭效果,可持续控制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MOI)≤5的持续时间为2~4周,MOI≤10的持续时间为3~6周,有效控制蚊媒密度的持续时间为6~7周,且未见伊蚊对相应药物产生抗性。结论 绿篱技术喷药可有效控制登革热蚊媒密度达1个月以上,与超低容量喷药法比较,其喷药面积更少,费用下降了37.50%,节省现场处理的人力、药物及时间成本,对登革热疫情暴发社区的蚊媒应急控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17, 28 (2): 152-1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4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调查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阴伟雄, 邓惠, 邹钦, 林立丰
摘要364)      PDF (344KB)(982)   

目的 调查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登革热疫情控制后期,分别在广州市的海珠区、白云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汕头市潮阳区,潮州市潮安区和揭阳市榕城区登革热疫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 生物测定法》(GB/T 26347-2010)中的敏感基线法之幼虫浸渍法进行检测。结果 广州、佛山、汕头、揭阳和潮州等5市(区)白纹伊蚊对双硫磷和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4.92~8.33和2.35~6.23倍,呈低抗水平;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53~31.29、8.35~38.69和2.63~37.04倍。广州市对菊酯类杀虫剂大多达到中抗水平,佛山和潮州市大多为低抗水平,揭阳市为低抗水平,汕头市大多为中抗水平。结论 白纹伊蚊的防治应坚持综合防制的原则,加强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避免使用中高抗性药物,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7, 28 (2): 141-1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1
广东省蚊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初步调查研究
林立丰, 吴德, 张欢, 寇婧, 周惠琼, 段金花, 吴军, 刘文华
摘要407)      PDF (656KB)(955)   
目的 了解广东省蚊虫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布及其基因型别。 方法 利用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建立PCR检测方法, 对蚊科中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和按蚊属部分蚊虫种类进行检测, 同时利用Mega 5.2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 分别从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及未分型蚊种中检测到12条目的基因序列, 其中11条成功进行测序, 这些序列分别属于A和B 2个超级基因组, 分布在5个不同的基因族中。 结论 广东省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致倦库蚊中均存在A大组(含2个小组)和B大组(含3个小组)基因型的Wolbachia感染, 埃及伊蚊和中华按蚊未检测出Wolbachia。
2014, 25 (2): 113-11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6
广东省某市特殊场所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策略
段金花, 蔡松武, 阴伟雄, 刘文华, 吴军, 邹钦, 林立丰
摘要445)      PDF (850KB)(747)   

目的 了解广东省垃圾填埋厂、肉联厂等特殊场所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方法 在野外孳生地采集家蝇幼虫,通过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数据用机值法统计分析。结果 垃圾填埋场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的LD50分别为13.7179、3.5971、5.5982和0.7704 μg/虫,肉联厂分别为1.0999、0.7278、8.3314和0.5322 μg/虫,抗性系数为58~2525倍,比1996年增高了1~103倍,比1991年增高了2~1383倍,抗性水平均已达高抗以上,垃圾填埋场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DDVP的抗性水平都高于肉联厂。结论 广东省特殊场所的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增长很快;垃圾填埋场、肉联厂等特殊场所的家蝇防制应实行综合管理策略,科学用药。

2013, 24 (3): 229-231.
广东省清远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蚊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刘文华, 林立丰, 蔡松武, 吴军, 段金花, 邹钦, 阴伟雄
摘要951)      PDF (984KB)(907)   

目的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病媒蚊虫群落特征和演替动态变化,了解主要传播媒介蚊虫种群动态及与城市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诱法,连续4年在清远市调查蚊虫种群密度。结果 此次调查清远市蚊虫有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5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群落种群数量的92.27%;其次为骚扰按蚊,占3.98%;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少,各占1.62%;中华按蚊仅占0.51%。在研究期间,比较2006年与2008、2009年数据,结果 表明群落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致倦库蚊在种群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白纹伊蚊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中华按蚊在种群中逐渐消失,三带喙库蚊在群落中数量波动较大。不同蚊种在夜间呈现不同活动节律,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19:00-22:00其密度逐渐增加,高峰主要在21:00之后;白纹伊蚊在夜晚各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活动高峰主要在20:00之前;骚扰阿蚊呈现与白纹伊蚊相似的活动规律。结论 清远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逐渐增加,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则在不同年份中波动较大;传疟媒介中华按蚊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加强登革热和乙脑媒介的监测和防控。

2011, 22 (6): 561-563.
诱蚊诱卵器与诱引剂结合对白纹伊蚊的诱引作用
于德宪1,2,周文1,任旭琦1,高璐璐1,林立丰3,陈清1,俞守义1
摘要1421)      PDF (432KB)(1469)   

【摘要】 目的 了解多种诱引剂对诱蚊诱卵器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实验组诱蚊诱卵器中分别添加酵母发酵产生的CO2、大黍叶浸出液、轮胎浸出液、乳酸稀释液以及改变杯身的颜色,对照组加过夜自来水,布放5 d,计算捕获的白纹伊蚊数量和产卵的数量。结果 实验室和现场的结果显示,酵母发酵产生的CO2在室内实验中没有增强诱蚊诱卵器的诱蚊效果,而在现场实验中却产生较好的诱蚊作用,实验组的诱蚊指数和诱蚊密度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黍叶、轮胎浸出液和乳酸稀释液在试验中未显示出吸引白纹伊蚊雌蚊产卵的能力;在改变诱蚊诱卵器杯身颜色的试验中,杯身上2/3变为黑色并不能提高它的诱蚊和诱卵能力,反而增加成蚊逃逸的概率。结论 酵母发酵生成的CO2在地下停车场环境中可以有效增强诱蚊诱卵器的诱蚊效果;大黍叶浸出液、轮胎浸出液、乳酸稀释液和将杯身上2/3变为黑色没有表现出增强诱蚊诱卵器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和蚊卵数量的作用。

2009, 20 (6): 507-510.
4种不同液体蚊香在野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控制效果研究
刘文华,蔡松武,吴军,林立丰,段金花,邹钦
摘要1305)      PDF (326KB)(1019)   

【摘要】 目的 研究 4 种电热液体蚊香〔 0.12%四氟甲醚菊酯(A),0.17%四氟甲醚菊酯(B),0.86%四氟苯菊酯(C), 0.86%四氟丙炔菊酯(D)〕在野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的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人诱法,比较测定控制蚊虫前、后密度的下降率,调查蚊虫密度。结果 试验主要蚊虫为传播乙脑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蚊香样品中仅有样品A使三带喙库蚊的密度下降率>80%,样品B、C和D使三带喙库蚊密度下降率均<80%;蚊香样品 A、C、D使致倦库蚊的密度下降率>80%,样品B使其密度下降率在70%~80%之间。结论 4种蚊香样品在现场有良好的驱避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的效果,但是蚊香B的驱蚊效果要差于蚊香样品A、C、D,野外试验结果与实验室药效有差别。

2009, 20 (6): 505-506.
广州市斯氏屋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初步研究
易建荣1,段金花1,林立丰1,张世炎2,梁练2,阴伟雄1
摘要1294)      PDF (308KB)(854)   

【摘要】 目的 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 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 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 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2009, 20 (4): 317-318.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刘文华, 易建荣, 卢文成, 阴伟雄
摘要1266)      PDF (507KB)(1504)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 将MOI分为4个层次:<5、 5~20、 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 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2009, 20 (1): 51-54.
不同血源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室内空间分布的影响
刘文华, 蔡松武, 吴军, 林立丰, 段金花
摘要1187)      PDF (454KB)(1026)   

【摘要】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分布与血源的关系。方法 利用人诱法,调查蚊虫的密度。结果 在靠近动物(梅花鹿)血源的餐厅区房间,三带喙库蚊占74.80%,致倦库蚊占21.14%(n=472);在以人血源为主的人居房间,致倦库蚊占60.28%,三带喙库蚊占36.62%(n=815)。三带喙库蚊的密度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5.32, P<0.05, n=676);致倦库蚊的密度也是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268.45, P<0.001, n=611)。结论 血缘的空间分布影响乙脑媒介在室内的空间分布。三带喙库蚊室内空间分布靠近动物血源;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主要受人类血源分布的影响。

2009, 20 (1): 1-3.
诱蚊诱卵器的应用研究
李荣彪1;叶中远1;李锦清1; 郑思海1; 游巨荣1; 林立丰2; 邵昭明1; 黄捷深3; 张杰雄4
摘要1059)      PDF (131KB)(827)   
目的 掌握诱蚊诱卵器在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中对白纹伊蚊的诱捕效果,为应用诱蚊诱卵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将诱蚊诱卵器同时垂直放在地面、距地面1.0及1.5 m处,取得结果后,选择不同环境大规模开展试验。结果 在地面、1.0及1.5 m处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分别为6.43、3.09和1.54;布放在花木公司、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居室内外的诱蚊诱卵器都能诱到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最高是花木公司为19.85,最低是居室内为2.88,平均9.04。结论 布放在有花草树木地面上的诱蚊诱卵器对白纹伊蚊引诱力最强,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顺序:地面>1.0 m>1.5 m。可在有花草树木的地面或住户阳台上选择适宜位置布放诱蚊诱卵器进行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研究
游巨荣1;郑思海1;李锦清1; 叶中远1; 李荣彪1; 林立丰2; 黄昱3; 赖培华4
摘要918)      PDF (132KB)(679)   
目的 通过研究,尝试用新型的诱蚊诱卵器法取代传统的布雷图指数(BI)调查。方法 诱蚊诱卵器法。同时进行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调查。结果 2-12月布放的诱蚊诱卵器可诱获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阳性指数为0.21~22.64,平均7.88;BI、CI、HI分别为0.18~12.13、0.30~18.52和0.12~7.01,白纹伊蚊成蚊高峰期出现在8月。每个阳性诱蚊诱卵器诱获白纹伊蚊最多4只,最少1只,平均1.2只;每只白纹伊蚊产卵最多156粒,最少2粒,平均20.58粒。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比BI调查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预警性,可用于登革热媒介监测。
广东省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试验及防制策略研究
易建荣1;梁秋光2;林立丰1; 卢瑞明2
摘要1309)      PDF (147KB)(840)   
目的 观察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药膜法。结果 鼠疫疫源地印鼠客蚤对灭蚤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但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残杀威、奋斗呐的敏感性大幅度下降,其LC 50分别是0.0165、0.1170、0.0202、0.0002、0.0038、0.0087mg/cm 2,分别是对照区的4.78、16.32、2.08、1.70、1.66和2.94倍。结论 大量而持续地使用杀虫剂可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加强对蚤类抗药性监测,轮换使用灭蚤药物,科学、合理用药。
城市化对居民区白纹伊蚊孳生地特点影响的研究
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 蔡松武1; 卢文成1; 李锦清2; 林宏波3; 易建荣1; 刘文华1;林立丰1
摘要1077)      PDF (333KB)(748)   
目的 探讨不同城市化程度居民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地特点,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选择城市化程度高的佛山市城区和城市化程度低的揭阳市城中村为调查点,在选定的试验区按随机的原则,每5户选择1户调查其室内外白纹伊蚊幼虫的孳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共调查7470户,积水5635处,阳性502处,阳性率6.72%,显示揭阳市城市化程度低的城中村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和贮水容器(池、缸、盆),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64.98%和18.77%,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在每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为83.67%;佛山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类型主要为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其阳性构成比分别为45.52%和33.79%,闲置容器的阳性构成比每年的7-9月所占比例最大达100%,盆景、水生植物的阳性构成比在2004年、2005年5月所占比例较大,最大值达到75.00%,2005年5月后其所占比例为0。结论 不同类型的居民区其白纹伊蚊的孳生地构成有一定的差别,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居民区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主要是盆景、水生植物和闲置容器,城市化低的城中村主要是闲置容器及贮水容器。
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梁秋光2;卢瑞明2; 林立丰1
摘要1175)      PDF (88KB)(945)   
目的 观察强化灭蚤后,印鼠客蚤对灭蚤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药膜法。结果 强化灭蚤地区印鼠客蚤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敌敌畏、残杀威、奋斗呐(5%顺式氯氰菊酯)的LC 50分别为20.20、3.75、0.17、16.50、117.00和8.65μg·ai/cm 2,对照区饶平县的LC 50依次为9.71、2.26、0.10、3.45、7.17和2.94μg·ai/cm 2,强化灭蚤地区与对照区LC50的比值分别为2.08、1.66、1.70、4.78、16.32和2.94。结论 大量而持续使用灭蚤类杀虫剂可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因此灭蚤时要了解以往的用药情况,加强对灭蚤药物的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两种PCR方法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2型病毒的比较研究
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易建荣;郑夔
摘要1161)      PDF (217KB)(1038)   
目的 比较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在50只/组情况下,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1000μl),利用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泳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3只/1000μl,一步法TaqMan MGB Real-ti me PCR和巢式RT-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最低浓度为5只/1000μl。结论 二步法TaqMan 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科学,是白纹伊蚊携带DV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4种蚊香现场驱蚊效果观察
刘文华;林立丰;蔡松武;段金花;卢文成;阴伟雄
摘要1357)      PDF (311KB)(770)   
目的 在野外现场检测4种不同蚊香的驱蚊效果,探讨在野外同时检验不同蚊香控制蚊虫的方法和评价办法。方法 利用人诱法比较测定控制前后蚊虫密度的下降率。结果 本试验采用的主要蚊虫是致倦库蚊,其活动叮人高峰期在22:00-23:00。蚊香样品A、D使蚊虫的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2%和90.5%;样品B、C使致倦库蚊密度下降率为72.5%和78.1%。结论 4种蚊香样品在现场有良好的驱避致倦库蚊的效果,且蚊香A、D的驱蚊效果要好于蚊香B、C。进一步结合室内模拟现场试验,可以纠正或减少现场试验误差。
东莞市入侵红火蚁伤人导致1例过敏性休克
卢文成1;韩佳音1;张巧利2;陈浩田3;刘文华1;林立丰1;易建荣1;陈建东4;卢秀萍4
广东省某村入侵红火蚁伤害及控制调查
韩佳音1,2;林立丰1;卢文成1;易建荣1;张巧利3;卢秀萍2;陈建东2
摘要1238)      PDF (1554KB)(693)   
目的 了解广东省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该村环境中红火蚁情况,为预防控制红火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抽查村民户,用一览表问卷调查访谈,了解T村村民被红火蚁叮咬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28日期间,抽取60户村民有45户发生过被红火蚁叮咬事件,户叮咬率为75.0%。共抽查241人,被蚁叮咬过的有72人,被叮咬率为29.9%(72/24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村民的叮咬率>50%。在天气炎热的6月被叮咬人数明显增加。在农田务农或绿化带工作时被叮咬的机会较大,农民、绿化工人的被叮咬率分别为42.3%和28.3%。双足被叮咬的比例高达65.0%,其次为手;临床表现以轻微的痒痛(100%)、红晕(45.8%)、皮疹(78.6%)、丘疹(54.2%)多见,水(脓)疱(33.3%)常见,少见发热(1.4%)和头晕(1.4%)等症状,98.6%的病例自行处理。村中红火蚁蚁巢散存。结论 村民被蚁叮咬的现象近年较普遍,临床表现较轻。应加强农民与绿化工人预防红火蚁咬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科学防控红火蚁的力度。
现场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监测效果的研究
林立丰1;段金花1;李荣彪2;林伟波3;蔡松武1;卢文成1;陈清4;李锦清2;林宏波3;易建荣1
摘要1273)      PDF (156KB)(779)   
目的 比较诱蚊诱卵器与传统幼虫指数监测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东省佛山和揭阳市,在选定的试验现场随机从每5户家庭中选择1户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在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的环境,按每25~50m距离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同时调查室内及室外或诱蚊诱卵器周围5m的积水容器和蚊虫孳生容器数。结果 在居民住户、医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和公园花圃共布放14902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14648个,捕获白纹伊蚊962只,致乏库蚊5只,白纹伊蚊占99.5%;诱蚊诱卵器阳性932个,诱蚊诱卵指数为6.36;诱蚊密度指数为1.03±0.89,每个诱蚊诱卵器捕获蚊虫数0~10只。同时调查14902个住户或单位(以诱蚊诱卵器为中心周围5m范围环境)的积水容器8537个,蚊虫阳性容器844个,布雷图指数为5.66,房屋指数为3.87,容器指数为9.89,可见相同环境开展调查,诱蚊诱卵指数是布雷图指数的1.12倍,是房屋指数的1.64倍,是容器指数的0.64倍。结论 在社区登革热媒介监测中诱蚊诱卵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及容器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诱蚊诱卵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接近。
诱蚊诱卵器与诱卵杯现场监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林立丰1;蔡松武1;卢文成1;段金花1;阴伟雄1;易建荣1;陈清2
摘要1111)      PDF (156KB)(847)   
目的 通过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在现场的平行性试验,分析两者对伊蚊的引诱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评估诱蚊诱卵器现场监测伊蚊的效果。方法 2004年8-11月和2005年2-8月,选择广州的一个校园,将准备好的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每隔50m平行布放在阴凉隐蔽的场所,两个距离在1m左右,每月交替摆放位置,布放后4和7d检查诱蚊诱卵结果。结果 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布放4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35.5和56.7,布放7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53.3和71.5,诱卵杯布放7d时的诱卵指数是诱蚊诱卵器布放4d时诱卵指数的2倍。诱蚊诱卵器可以诱集成蚊,布放4d,回收662个诱蚊诱卵器,诱伊蚊密度指数为1.21±1.12,每个诱捕蚊虫为0~8只;布放4d的诱蚊诱卵器诱卵指数与诱卵杯布放7d的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r=0.838, P=0.001, y=25.548+1.312 x。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直接通过诱蚊诱卵指数敏感地反映实际成蚊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消长,诱蚊诱卵指数与目前国际通用的诱卵杯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广东省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蔡松武;邹钦;张贤昌;阴伟雄;卢文成;陈文胜
摘要1203)      PDF (189KB)(726)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